林地生金 圍場打造富民增收“綠色銀行”
發布時間:
2019-09-15 10:17
作者:
來源:
長城網訊(記者 李代姣)走進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蘭旗卡倫生態產業園,迎面看到道路兩側綻放的格桑花,大片頂著紫色花朵的千屈菜與淺粉色花朵的八寶景天交錯生長,匯成一片美麗的花海,在明媚的陽光下,熱情地歡迎游人。
道路兩側,油松、云杉等苗木挺拔青翠、長勢喜人,幾名工人正在林間忙碌地清理雜草。
勞作的農戶。
一企連三產 以產業優勢促融合
“公司在蘭旗卡倫鄉磚瓦窯村等6個村,流轉土地1700畝,建設了以‘山水林苑郊野公園’為核心的鄉土針葉樹種苗木展示基地和園林綠化彩葉苗木培育基地;在蘭旗卡倫鄉下新房村集中流轉土地2500畝,建成集海棠觀賞、小苗培育和鮮果采摘為一體的苗景兼用田園綜合體。”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玉華表示,目前,該公司培育園林特色綠化苗木基地6500畝,培育苗木總價值5500萬元,客戶覆蓋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內蒙古等地,景觀苗木、園林綠化苗木、地被植物等供不應求。
同時,精準把握市場需求,木蘭林業圍繞基地建設,瞄準觀光林業、休閑林業、健康養生等新業態,集中發展特色經濟林、木本油料、林下經濟等現代高效林業。按照“苗景兼用、景苗一體”理念,在高速沿線建設了集生產、景觀、旅游于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和郊野公園,實現了林業生產從一產向三產的過渡,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
游客在蘭旗卡倫生態產業園拍攝美景。記者 李代姣 攝
“每年暑期,來蘭旗卡倫生態產業園采摘、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。這里氣候涼爽,植被茂盛,特別適合避暑消夏。游客主要來自京津冀地區,也有山西、河南的,現在每天接待量在二三百人,十一期間將會迎來一次客流高峰。”宋玉華表示,目前,經濟效益、景觀效益、生態效益深度融合的“田園綜合體”模式初步形成,通過“林業產業+旅游”,已帶動當地群眾開設農家院、家庭賓館、餐飲服務門店10余家,逐步打造成為縣域休閑旅游的新載體、新亮點,為圍場全域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,增添了一抹亮眼的景觀色彩。
一地生四金 讓貧困群眾得實惠
“我家就住在產業園附近的磚瓦窯村,我在這里就近上班,工作不累,每月能有兩千多元的收入,再加上土地流轉的租金和入股分得的紅利,每年收入能有兩萬多元,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。”產業園的工人祝大姐一邊麻利地工作,一邊與記者分享生活變化帶來的喜悅。
蘭旗卡倫生態產業園的八寶景天開得正盛。記者 李代姣 攝
“我們采取‘基地帶農戶、入股加分紅’的模式,讓農戶得到流轉土地的租金,通過務工勞動賺取薪金,以入股的形式享受股金,年終通過分工領到紅金,由此實現‘一地生四金’。”宋玉華表示,目前該公司已與17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股份合作扶貧協議。每戶入股金額為6000元,企業每年向每戶貧困戶分成600元。同時,每年安排近30余戶貧困人員在基地務工,每人每年通過務工增加經濟收入3000-5000元。
良好的生態是圍場脫貧攻堅最重要的資源。木蘭林業“一地生四金”的經營模式,是圍場通過林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和土地的集約利用,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的生動實踐——
土地流轉獲“租金”。以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為運營模式,圍場在御道口、城子、大喚起、四合永等13個鄉鎮大規模流轉土地,建設無性大果沙棘、玫瑰花、金蓮花等基地近8萬畝,在5個村實行整村推進,受益農戶3750戶,平均每戶每年土地流轉收入2000元以上。
圍場沙棘。
圍場“時差蘋果”。
資金入股變“股金”。依托林業產業化企業,圍場共吸納1.15萬元農戶入股,財政以每戶6000元的資金標準入股企業,入股資金共計6900萬元,年底以分紅方式向農戶發放股金收益,每戶每年獲得紅利600元,5年后返還入股資金,每戶累計收益達9000元。
就近打工掙“薪金”。依托“京津風沙源治理”“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”等重點生態項目,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和專業隊44個,優先雇傭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參與生態項目建設、基地管理,通過務工掙取薪金,貧困戶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,目前已帶動1.4萬戶貧困戶增收。
資源入股分“現金”。國有灤河林場與2163戶貧困戶簽訂了股份合作造林扶貧協議,流轉荒山和現有林1.75萬畝,貧困戶以土地、樹木等資源入股,目前已有2100戶、3320口人直接受益,平均每戶收益4000元以上。
圍場林海。
一林生四財 向林業資源要效益
在圍場,農戶們都清楚地知道各種蘑菇、中藥材等林下資源的成熟時間,他們利用農閑時間,來到大大小小的林地間,從事林下資源采摘和經營,有的年收入甚至超過10萬元。
“八九月份是松蘑成熟的時節,每人每天能采400-500斤,每斤市價1-2元,草蘑、灰蘑的價格更高。每月光賣蘑菇的收入就在1萬元以上。”算起自己蘑菇生意的經濟賬,農戶張大姐笑得合不攏嘴。
采摘蘑菇的農戶。
據圍場林業和草原局林業生態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池樹學介紹,“林間采摘”是當地促進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近年來,圍場依托資源優勢,立足生態基礎,大力培育“花、果、游、種、養、摘”等生態產業新業態,向資源要效益,讓農民得實惠,堅持產業帶動,打造“一林生四財”模式,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——
“林上要果”。以“四區、兩環、七大基地”為重點,加快發展干鮮果品、木本油料等經濟林,打造林果專業鄉26個、專業村266個,建成果品休閑觀光采摘園28個。目前,圍場林果基地面積達65萬畝,年產干鮮果品30余萬噸,綠化苗木1億余株,產值超10億元,輻射帶動1.6萬人實現增收。
農戶采摘蘋果梨。
“林中旅游”。依托“塞罕壩”“紅松洼”“御道口”等知名生態旅游品牌,大力培育鄉村旅游,通過“萬家客棧”鄉村旅游發展平臺,發展加盟戶160戶,戶均純收益在1萬元以上,打造特色村鎮6個,發展旅游專業村20個,旅游沿線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。
“林下間作”。引導貧困戶利用林間空地、森林邊緣,發展林藥、林菌、林禽等林下經濟,將林下資源變成菜籃子、藥園子,增加貧困群眾采摘收入,促進貧困農戶增收。目前已累計發展林下種藥8500畝,林下種菌550萬袋,帶動0.8萬貧困人口增收。
“林間采摘”。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,突出林業的普惠性和實效性。目前,該縣約12萬農村勞動力利用農閑時間從事蘑菇、中藥材、蕨菜、杏仁等山野資源采摘和經營,年收入達1.6億元。
義務植樹活動。
截至2018年底,圍場有林地面積797萬畝,森林覆蓋率58.8%。“全縣人均有林面積15畝、林木蓄積量47立方米,相當于每人在綠色銀行存款萬余元!”池樹學表示,目前,該縣發展林業龍頭企業8家、涉林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400多家,年產值6億多元;以干鮮果品、木本油料、苗木花卉、林下種養等為主的經濟林基地規模達到190多萬畝,年產值7億元以上。此外,圍場依托獨具一格的自然生態景觀,帶動當地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,每年平均接待游客210萬人次,旅游收入超12億元。
圍場封山育林成果顯著。
圍場植樹造林工程。
退耕還林項目——四道溝鄉萬畝果樹產業區。